九月的南昌广州股票配资平台,暑气未消。与往年新生报到后即刻投入校园生活不同,今年不少大一新生办完入学手续,便趁着周末背着行囊走向城市的各个角落。从滕王阁的飞檐下到赣江边的泳场,这些年轻的身影让开学季的南昌多了几分青春与活力。
城市打卡:
穿梭各大“网红点位”
9月14日,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,“南昌”打卡墙游客们在排队等待拍照。刚办完报到的江西财经大学新生张萌侧过身,让室友帮她与墙面合影。她的帆布包侧袋里露出半截银色链条,挂着崭新的宿舍门卡,卡套上印着“2025级新生”的字样。
“昨天领完钥匙就刷到攻略,说这面墙拍出来有‘老南昌的厚重感’。”她抬手摩挲着墙面粗糙的砖纹,“摸上去,还真有种和历史碰了碰手的感觉。”
傍晚,在摩天湾天然泳场,大一新生李玥正和室友们打卡拍照。“听学姐们说,这里不仅可以玩沙、玩水,拍摄‘南昌之星’摩天轮还很出片,我们就专门过来打卡。”李玥一边给室友们拍照,一边与记者闲聊,“等会儿我们打算去乘坐摩天轮,当它升到最顶端的时候,再拍下与赣江夜景的合影。”
南昌的各“网红点位”可以看到:绳金塔下的铜铃旁,新生举着学生证与古塔合影,钥匙串上的宿舍门禁卡晃悠着;洪都夜巷的“洪都”打卡墙前,几个年轻人举着拌粉拍视频;朝阳江滩公园内,一群年轻人拿着校园卡追着落日……这些年轻的身影,像一颗颗投入湖面的石子,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漾开青春的涟漪。
展开剩余70%“沉浸式”体验:
从线上攻略到线下“滋味”
社交平台上,“南昌新生必逛”“开学先玩后学攻略”等帖子成为南昌高校新生的关注点。“滕王阁下午三点的阳光穿过回廊,拍出来更好看”“大士院的拌粉要配隔壁的瓦罐汤,才算尝透南昌的烟火气”……这些带着细节的攻略,正被新生们一一实践。
滕王阁北园的回廊里,湖南姑娘林溪正提着青色襦裙的裙摆上台阶,同行的室友举着手机跟拍。“来之前刷到好多汉服打卡视频,特意提前预约了租赁汉服的服务。”她停下脚步整理发簪,发间的流苏扫过红色的墙柱,“你看这建筑配色,和汉服太搭了,感觉自己走进了《滕王阁序》里。”
景区周边的一家汉服店内,挂着的十几套汉服在风里轻轻晃动。店主周文正忙着给一件青色汉服系上腰带,衣架上不少衣服的标签旁都贴着“已预约”的便笺。“这两周来租汉服的新生占七八成,都指定要和滕王阁配色搭的款式。”她翻着预约本,上面密密麻麻记着“9月14日,4人,下午场”“9月15日,2人,傍晚场”……“有个宿舍的女生还特意问能不能加拍夜景,说要跟攻略里一样,拍灯光下的汉服剪影。”
从古风雅韵转入市井烟火,是许多攻略里“沉浸式体验”的必备路线。大士院街区的小吃店前,江西科技学院新生刘伟正捧着一碗拌粉,对着“老字号瓦罐汤”的招牌拍视频。“攻略说大士院街区的拌粉是‘老南昌味道’,我特意从瑶湖地铁过来的。”他用筷子夹起一撮粉,对着镜头说,“果然比家里的更辣更鲜美。”
“这阵子来的学生,张口就问‘是不是攻略里推荐的那家’。”店主杨师傅告诉记者,“昨天有个姑娘拿着手机对照,说要拍‘粉里的南昌’,连我加调料的动作都拍进去了,说这样才有足够的‘沉浸感’。”
逛学相融:
在实景里读懂文字里的南昌
在南昌的红色地标与文化场馆里,新生们的脚步不仅带着游览的兴致,更藏着对课本知识的探寻。那些曾在书上反复出现的地名与事件,正通过眼前的实景变得鲜活——逛南昌,成了他们走进大学前的“沉浸式预习”。
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,南昌航空大学新生王浩宇正站在展柜前,手指轻轻指着玻璃罩里的“汉阳造”步枪。“课本里说南昌起义‘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’,今天看到当年的武器,才真正体会到‘艰难’两个字的分量。”他转头和同行的同学讨论,“你看这枪身的磨损,当时的条件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艰苦。”
一旁,大一新生赵阳正和父母、弟弟围在一起,10岁的弟弟赵睿捧着笔记本,一笔一画抄录展品说明。“爸妈特意陪我来报到,顺便全家来南昌旅游。”赵阳说,“刚才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看到先辈们的照片,突然想起历史课本上的插图,原来就藏在南昌的街巷里。”赵阳的妈妈翻着儿子的历史课本,在“南昌起义”章节折了个角:“比在家刷题有意义,孩子边看边记,印象肯定深。”
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内,李玥正举着手机拍摄展柜里的金饼,手中的笔记本里,贴着高中历史课本上的“西汉诸侯分封制”知识点剪报。“以前背‘海昏侯墓是重大考古发现’,今天亲眼看到这些金器,才明白什么叫‘汉代手工业水平’。”她对着镜头说,“回去要把笔记补全,把实物照片贴在课本旁边。”
从纪念馆到博物馆,新生们的课本上多了不少新鲜的批注:“步枪实物比想象中更‘沉重’”“出土的金饼很震撼”“汉代的铜钱实物比照片颜色更深些”……这些带着体温的记录,让“南昌”二字从课本上的铅字,变成了可触摸的鲜活存在。正如赵阳在弟弟的笔记本上写下的:“原来课本里的故事广州股票配资平台,就藏在要生活4年的城市里。”
发布于:江西省启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