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的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村,秋阳洒满龙宝大坝。数千亩水稻褪去青涩,稻浪翻滚间专业在线股票配资交易平台,金黄的稻穗碰撞出“沙沙”的丰收序曲,一幅兼具诗意与生机的乡村丰收图景,在群山环抱间徐徐铺展。
9月8日至12日,第二届“稻香龙宝”丰收艺术节在此热闹开展,这场以“稻”为纽带的盛会,不仅让四方游客沉浸式感受农耕文化、共享丰收喜悦,更成为龙宝村不断拓展和丰富“龙宝模式”内涵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,见证着这个传统产粮村从种好粮到创品牌、从卖产品到卖风光的美丽蝶变。
盛会搭台 稻田间奏响增收曲
9月8日清晨,四辆大巴车沿着乡村公路驶入龙宝村,引擎声打破村落的宁静。车门打开,游客们带着期待涌上田埂,连片的金色稻田瞬间成为焦点。有人举起手机定格稻浪美景,有人俯身轻嗅稻香,欢声笑语与稻穗的“沙沙”声交织在一起。
展开剩余86%稻田旁的舞台上,丰收艺术节的大幕准时拉开。
身着民族服饰的演员们,肩扛玉米、腰挂辣椒,踩着欢快的节奏跳起民俗舞蹈,生动还原着农耕生活的鲜活场景。台下游客的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。“大家快来尝尝我们龙宝村今年的新米饭,煮着香、吃着糯!”村委会主任刘兴坤热情推介,瞬间吸引游客围拢。
舞台一侧的农产品展台前,更是一派火热景象。袋装“龙宝大米”整齐码放,米色晶莹透亮。竹笼里的土鸡、土鸭昂首挺胸,土鸡蛋上裹着新鲜的泥土,这些带着“乡土气息”的农货,成了游客眼中的香饽饽。“大米,我买两袋!”“土鸡蛋给我留十个!”游客们争相选购,还未到中午,展台的农货早已被抢购一空。
相较于去年首次举办丰收艺术节,今年的活动多了一重“联动智慧”。龙宝村携手相邻的王家院村,打造“双会场”体验模式,龙宝大坝主打稻田风光、民俗欣赏与农耕体验。王家院村则依托“高峰葡萄沟”的优势,同步开启葡萄采摘季,设有果园摄影、亲子打卡等互动环节,让游客在看稻浪之外,还能采摘葡萄,沉浸式体验乡村游玩的多样魅力。“先看金色稻田,再摘清甜葡萄,一天玩得充实又开心!”来自贵阳的游客王春富,带着家人在两个会场间穿梭,后备箱收获满满,手机里存满了游玩照片。
据统计,活动期间,龙宝村直接接待游客超1000人次,王家院村月亮湾葡萄生态园接待游客同样突破1000人次,两地农产品销量、游客满意度实现“双增长”,更带动周边餐饮、住宿等关联消费升温,形成“一节促多产、丰收带增收”的良性循环。
“办艺术节,村集体没想着赚钱,就是想搭个台,让更多人知道龙宝、爱上龙宝,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。”刘兴坤坦言,去年首届艺术节就曾创下“接待游客超万名、销售大米逾万斤”的好成绩,如今第二届的成功举办,更加坚定了村里走农文旅融合之路的信心。“这说明,大家喜欢乡村田园,乡村旅游前景广阔。”刘兴坤说。
模式破局 稻田里种出金招牌
龙宝村的热闹与红火,并非偶然。作为贵安新区重要的产粮区,龙宝村虽坐拥水源丰沛、地势平坦的龙宝大坝,但曾几何时,这里也面临着“谁来种粮、种粮不赚钱”的困境。
“以前村里都是散户种粮,一家几亩地,品种杂、技术差,大米卖不上价,年轻人都外出打工,不少田地都荒了。”村民刘春普回忆起过去,满是感慨。
改变,始于“龙宝模式”的探索。近年来,在各级党委、政府的支持下,龙宝村立足水稻种植主业,以土地“三权分置”为基础,遵循市场化规律,构建起“龙头企业+村集体经济+新型经营主体+农户”的四方利益联结机制,走出了一条“规模化种粮、品牌化发展”的破局之路。
“简单说,就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,让每个环节都能产生效益。”刘兴坤解释道,龙头企业负责提供优质稻种与技术指导,解决“种什么、怎么种”的问题。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土地流转,将零散地块整合连片,推动适度规模化种植。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,负责田间精细化管理。农户则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,还能到基地务工赚取工资,实现“一份土地两份收入”。同时,贵阳农投集团等相关龙头企业,以订单收购的方式,直接从村集体组织采购稻谷,解决了村民卖粮难的后顾之忧。
刘春普正是“龙宝模式”的直接受益者。过去,他仅种植10余亩水稻,种出来后,还要自己挑到镇上打成白米后零卖,收入微薄。如今,在政策支持下,依托于机械化种植,他流转了村民的土地,种植面积扩大到150余亩,成为村里的种粮大户。
“有企业给稻种、教技术,收了稻谷直接卖给龙头企业,不用愁销路,去年光种粮就赚了十几万!”谈及如今的生活,刘春普的脸上满是自豪。
在“龙宝模式”带动下,龙宝村的种粮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家,家庭农场发展到5家,种粮大户增至近30人,撂荒地全部复耕,土地流转规范有序。
贵安新区兴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的代表,合作社通过“稻谷托管”模式流转土地556亩,为种粮大户提供“农事管家”服务,还将8名本村村民培养成为农机手,让机械化种植覆盖耕、种、收全流程,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。
“如今,我们龙宝大坝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500亩左右,平均亩产约1300斤,粮食生产根基持续筑牢。”刘兴坤说,为进一步提升土地效益,村里还探索“稻+菜”“稻+菌”轮作模式,让冬闲田变增收田,亩均总产值突破7000元,较单纯种稻实现翻倍。随着产业发展,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,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300万元,龙宝大米更凭借优质的品质,成为周边市场的“抢手货”,成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。
未来蓄势 好风光孕育新希望
连续两年丰收艺术节的成功举办,越来越多的人到村里旅游、体验,让龙宝村看到了稻田之外的更多可能。
“我们的目标,是立足大米,但超越于大米。未来,要把田园风光、农耕文化、清新空气都变成增收资源,让‘绿水青山’真正成为‘金山银山’!”刘兴坤的话,满是对未来的期待。
这份期待,有着坚实的支撑。从区位上看,龙宝村距高峰镇政府仅1.5公里,距贵安新区行政所在地20公里,交通便利,便于承接城市游客。从资源上看,贵阳贵安避暑旅居产业火热,今年夏天,不少游客主动咨询龙宝村民宿信息,甚至部分避暑旅居客人想来村里租房子,让村里嗅到了避暑经济的商机。
“我们已经多次组织村干部、村民到修文、乌当、息烽等地考察民宿运营,现在村里有16户村民的闲置房屋条件较好,大家都愿意改造民宿,还有5家家庭农场可以提供农耕体验,发展避暑旅居的基础已经具备。”刘兴坤介绍道。
党建引领,更让龙宝村的发展有了主心骨。目前,龙宝村党支部有党员86名,平均年龄48岁,另有流动党员31名、发展对象1名、入党积极分子2名,驻村工作队始终扎根一线,与村“两委”携手谋划发展。“党组织是核心,党员干部带头干,村民跟着干,才能把好事办好、实事办实。”驻村第一书记张浩表示,未来村里将持续以稻为媒、以节会友,不断擦亮“花漾高峰·稻香龙宝”品牌,让更多游客走进龙宝、玩在龙宝、爱上龙宝。
眼下,龙宝大坝的水稻正处于最佳观赏期,金黄的稻浪与蓝天白云、青山绿水相映成趣,“稻花香里说丰年”的美景,正吸引着一波又一波游客前来打卡。而龙宝村的规划,早已不止于当下,更放眼于未来。下一步,村里将深化与周边村落联动,推动资源共享、产业互补、品牌共建,以“龙宝模式”为基础,撬动乡村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全面振兴,助力高峰镇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,为贵安新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新动能。
“希望游客来贵安时,能到龙宝走走看看,在稻田里感受农耕文明的厚重,在丰收中看见乡村的变化,带着龙宝的好味道、好风光、好体验满载而归。”张浩说。如今,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,稻浪翻滚,生机盎然。龙宝村正牢牢把握机会,不断拓展和丰富“龙宝模式”内涵,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。
记者 潘朝选/文 石照昌/图
编辑:吴艺舟
审核:干江沄专业在线股票配资交易平台
发布于:贵州省启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